春分
“仲春四月日,春色正中分”。春分,提着浅绿的纱裙,踮着脚,轻盈地跃着,发出银铃般的笑声,脆生生的,柔柔的。她欢快地跑来了,在她的身后,浅绿的衣裙,驱走了最后的寒冷;她飘逸的长发,散成丝缕阳光;她温柔的鼻息,化为了阵阵清风。她所过之处,有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有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……
“春分秋分,昼夜平分”,这对于讲究阴阳平衡的中国人来说,这个时节变的尤为重要,人们看重春分,因为她,各种习俗出现了:吃春菜,立蛋,放风筝,粘雀子嘴……
我还记得春分那天,妈妈端了一盆汤圆,白的,圆的汤圆像一个个乐呵呵的白胖小子,无忧无虑地泡在汤中,轻轻晃着。我舀起一个,咬了一口,黑的芝麻馅流出来,漫了一勺,口中满是芝麻的甜香和糯米的柔软,似乎春天也伴着这味道悄悄来了。
吃了汤圆,妈妈又神秘兮兮的捧了一只鸡蛋过来——“嘿,这叫春分立蛋!在春分这一天,鸡蛋能站着哟!”我兴奋了,圆乎乎的鸡蛋,真的能在春分这一天稳稳的站着吗?
我拿了蛋,小小心翼翼地帮它站起来,一松手——嘿!——哎呀,倒了。蛋躺在桌子上,身体来回晃动着,像在笑自己站不稳,出了洋相。我不气馁,继续,可是,蛋好像害怕了,我手刚松开几毫米,蛋就紧紧地跟着我的手倒了下来,像是我刚学骑自行车时,死活不想让老爸松手的样子。奇怪,别人都可以把蛋立起来,为什么我就立不起来呢?我扶起了鸡蛋,屏气,瞪大了眼,小心地,轻轻地调整鸡蛋的站姿,位置。终于,在不知道试了几次后,我小心地把鸡蛋放开了几毫米,我惊喜地发现:鸡蛋晃动了半秒钟,才“体力不支”,趴在了桌上。我兴奋极了,立刻扶起了鸡蛋,在那一块“立蛋宝地”里,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调试,生怕错过那一个角度,那一个位置。终于,在试了七次之后,蛋立起来了!蛋稳稳地站立在桌子上,像是一个挺着“啤酒肚”的大将军。妈妈赶紧小心翼翼地拍照。也许是这么大的“排场”吓坏了鸡蛋,也许是鸡蛋“脚软了”,蛋又“咕咚”一下趴在了桌子上,咕噜咕噜地滚到了桌子的另一边。爸爸笑呵呵的告诉我,这可是一个习俗哦!?因为这个习俗,人们还留传下了一条俗语:“春分到,蛋儿俏”。我看着咖啡色的鸡蛋,想到:
现在,社会上的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,这个由先祖总结出来的神秘而又美丽的东西正在远去。口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都不如去真正的实践,去认识。毕竟,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,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里,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但是古人历代先祖们用智慧用行动去探索,去接近,去融入大自然的智慧呀。
注:其实不是春分蛋也是可以立起来的。